内容提要:
自 序
复旦大学出版社要我选择十篇文字,以《中国古代建 筑十论》之名收入他们所编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中,辞不获允,只好勉为其难,在旧作中选择十篇复命,并就正于读者。
建筑(广义的,包括城市、村镇等)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它首先是体现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也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这是因为建筑的发展,在相近的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却往往是由人类的精神文明决定了它向哪个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在建筑上的差异的。从这个角度讲,一国、一族的建筑也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国、一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精神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若干重大的建设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们引以自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建筑源远流长、特征明显而稳定,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从未中断,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建筑体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除熟知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外,公元583年建成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最大的城市———面积84平方公里的隋、唐都城长安和公元1056年建成高达67m——净高近53m的现存世界上最高木构建筑佛宫寺释迦塔等,也都是我国先民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我们应引以自豪的突出成就。因此,我国现存的历史建筑遗产值得我们加倍珍视和认真保护,而其卓越成就和发展历史也需要我们去努力发掘和研究。
这里就教于读者的是按时代排列的十篇文字。鉴于本丛书是文史性质的,而研究建筑历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技术问题,这里只能尽可能避开古建筑术语过多和有较多计算过程的内容,而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文物去考证建筑体制或可补充因实物不存而造成空白点的题材,但符合此条件的只有七篇。补入的三篇中,概说可向读者介绍古代建筑的概貌,另两篇介绍隋唐长安、洛阳城和北京宫殿坛庙的规划设计特点和寓意,读者如跳过那些推算过程和数据,只审读结论,也许还可对其独特手法和成就有所了解。
限于条件,所选可能不尽符合丛书的性质,只是十篇分别写成的论文,而不是系统的专论,又因撰写时间不同、侧重点各异和行文的需要,个别处难免小有重复,统希读者见谅,并不吝赐教。
傅熹年
2004年3月25日